我的大脑里住着个碎碎念的室友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脑子里住着一位多嘴的、永远不肯休息的老邻居。他不敲门,不请自来,深夜里坐在我的神经中枢上,打开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复读那句我早就不想听的话。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像你刚关好门,他又从窗子爬进来,说:“你刚才是不是说错话了?那句话听上去不太对吧?别人是不是误会你了?要不你再回去解释一下?”

这就是强迫性思维。

它不像你想象中的那种“疯子才会有”的怪病,它就是你我之间那个偷偷摸摸的小插曲。它不吓人,不可怕,它甚至挺有礼貌的,总是以“我只是想帮你想清楚”的名义来敲你大脑的门。可是它太啰嗦了,像个上了发条的老太太,一直在耳边碎碎念。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是在一个夏天的晚上。那天我在便利店买了瓶水,结账时因为收银员没笑,我就开始想:“是不是我说话太冷淡了?是不是我表现得像个讨厌鬼?她是不是现在在心里嘲笑我?”回到家,我坐在床上发呆,一边喝水一边回想那短短十秒钟的对话,像在审问自己一样:“你是不是没有看她的眼睛?是不是语气太硬?你是不是该说句谢谢?”

当时我还不懂这叫什么,我只觉得我是不是太敏感,或者太在意别人怎么想我。后来才知道,这种反复咀嚼一个小细节的思维,就像是嚼着一块没味道的口香糖,嚼到嘴巴酸了还是舍不得吐掉。它不是出于逻辑,而是出于一种控制的幻觉:好像只要我再想一遍,就能把事情变完美,就能不留下遗憾,就能预测未来不会出错。

荒唐吧?可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忽然说:“我每天晚上都在回想自己白天说过的每一句话,像在审查,看看有没有哪里不对劲。”我笑了,说:“你也有那种小法官住在你脑子里?”我们都笑了,但那笑里,夹带着一种苦涩的共鸣。

强迫性思维是一种不请自来的焦虑,它不是你真的想去想的东西,而是它自己找上门来,而且赖着不走。它不像灵感那样闪一下就走,它像是一个坐下就不肯走的客人,一边喝茶一边评论你的人生决定:“你刚才发的那条消息,是不是语气太重了?”“你上个月那个决定,会不会导致你未来三年都后悔?”“你要不要现在立刻把冰箱关一下?不然可能会烧掉。”

它有时候关乎道德,有时候关乎控制,有时候根本没有逻辑,只是一个“如果呢?”就足以让你陷入无限循环。你明知道这些想法毫无意义,却还是忍不住要去回应它,就像和一个幼稚的小孩吵架,你明明知道讲不通,但你就是停不下来。

可怕的是,它让你对自己失去信任。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怀疑自己的记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你开始以为你必须把每件事想清楚才能安心睡觉,必须把每个细节都确认一遍才能放心出门。你开始反复拉门、检查钥匙、回看信息、重读邮件……你以为你在控制生活,其实是生活在控制你。

我曾经因为一个无关痛痒的决定,焦虑了一整晚。只是一个普通的约会邀约,我却在脑子里模拟了十几种对话场景,反复打草稿,删删减减,最后还是没发出去。第二天,对方发来一句:“你昨天是不是想说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原来我以为的“准备充分”,只不过是把自己困在了一个思维的牢笼里。

你说这种思维是坏的吗?也不全是。它的本意是好的,它想保护你不犯错,它想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可它太认真了,认真到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呼吸的空隙。它不懂得“够了”,它永远在说:“再多想一会儿,再确认一遍,再小心一点。”

于是你就永远在准备,永远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一个绝对不会出错的答案。可那根本不存在。生活不是数学题,它没有唯一解。你只能做出选择,然后接受它的不完美。

后来我学会了一件事:当脑子里那个碎碎念的室友开始发作时,我不再和它争辩,不再试图说服它。我会拍拍它的肩膀,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现在真不想听。”它还会念叨,但声音小了。我开始允许自己做出“也许不完美”的决定,开始练习“放过自己”。

我也开始看懂别人眼睛里的挣扎。那个在电梯里反复按楼层的女孩,那个在便利店站着盯着支付界面发呆的男孩,那个在朋友圈发完又立刻删掉的人……我们都在和自己的大脑拉锯,只不过战场不同。

有时候,我真希望我们能开一个“强迫性思维互助小组”,大家围坐一圈,分享那些“不由自主”的小故事。说出来就像打开窗子,空气流动了,心也松了。原来大家都一样,原来不是我太奇怪,只是我们都太用力地想让一切变得完美。

可生活不是用来推敲的,它是用来体验的。那些不完美的瞬间,那些不确定的选择,那些没头没尾的对话,才是最真实的我们。强迫的思维想要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可我更愿意成为“活着”的自己。

所以,亲爱的碎碎念室友啊,虽然你有点吵,但我开始学会和你和平共处。你坐你的位置,我过我的日子。你可以偶尔提醒我,但你别再试图掌控我。我也会犯错,我也会后悔,但我终于愿意放下那句“要是当初怎样就好了”,轻轻说一句:“没关系,已经这样了,也挺好。”

人生啊,就是一连串的“也挺好”。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