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某些事儿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比如一个女生在职场上表现得干练果断,就会被悄悄地贴个“太强势”的标签;一个男生说他想当幼儿园老师,旁边的人立马露出一个“你是不是想多了”的表情……真是想问一句:你们的脑袋,是不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性别歧视这玩意儿,听起来像是个老掉牙的词,可它偏偏还活蹦乱跳地存在在我们身边,像个不速之客,总在你没防备的时候跳出来搞点“花活”。它不一定是拎着大喇叭喊的那种直白的恶意,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潜伏在眼神里、语气中、甚至沉默里的一种“理所当然”。
有一次在咖啡馆,听见隔壁桌一个男孩跟他朋友说,他女朋友在外面工作太拼了,回家也不怎么做饭,语气里带着一点责怪。他朋友倒好,一边搅拌咖啡一边说:“怎么说呢,女生嘛,事业心太强也不是好事,家总要有人顾的。”我当时差点没把嘴里的拿铁喷出来。拜托,现在都什么时候了,2025年了欸,女生不能有事业心?家就一定是女人的责任?真想冲过去送他们一本《性别平等入门读物》,顺便再送点常识。
更搞笑的是,在职场上,女性明明已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却还是要被各种“偏见滤镜”打量。比如升职加薪时,总有人在背后说:“她那么快升上去,是不是有关系啊?”好像女性成功就不能是因为能力,非得靠点什么“特殊手段”。而当一个男同事加班到深夜,大家夸他敬业;换做一个女生,可能就有人在议论:“她是不是没家庭啊?怎么天天这么拼?”你说这双标,是不是气人又可笑?
再说个听来的故事。有个女生跟我说,她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去应聘一个技术岗,面试官笑眯眯地问她:“你以后会结婚生孩子吧?那怎么保证稳定性?”她直接怼了回去:“那你怎么保证你不会猝死不会跳槽?”一针见血。可惜啊,大多数人没她那么硬气,更多时候,面对这些看似“关心”的问题,只能苦笑着咽下去。
说到底,性别歧视不只是那些张牙舞爪的攻击,它更多是那种潜移默化的“规训”。比如从小就告诉男孩不能哭,哭是软弱的表现;告诉女孩要温柔,要听话,不能太有主见。这些话听起来没什么,但它们像一根根无形的线,把我们一点点绑在一个叫“性别角色”的牢笼里。久而久之,我们都忘了,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模样的权利。
我认识一个男生,大学时学了护理专业,他说最怕的就是每次回家,亲戚们都问他:“你一个男孩子,怎么学这个专业?以后怎么找女朋友?”他每次都笑着敷衍过去,但我知道他心里其实很难受。为什么男生就不能照顾人?为什么“温柔”“细心”就一定要是女性的标签?这种窄小的想象力,简直是对人类多样性的极大浪费。
再说说娱乐圈吧,那更是一面放大镜。女明星一旦年纪大了,就开始被媒体“退休式”报道,说她“风采不再”,说她“应当退居幕后”。而年纪相仿的男明星呢?他们可是“成熟有魅力”“越老越香”。这是什么魔幻剧本?同样的年纪,为啥待遇天差地别?我看不是人变了,是偏见在作妖。
当然也有些人会说:“现在不都男女平等了吗?你们女生不是也能当高管、当科学家、上太空?”是啊,我们是能。但这不代表歧视就不存在了。就好像你给一个人一块糖,不能掩盖你刚刚抢了他三块糖的事实。真正的平等,不是“你们现在也可以了”,而是“你们本来就可以”。那种“赐予感”的平等,听着就让人反胃。
性别歧视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嵌在我们的语言里、文化里、教育里。小时候看童话,公主要等王子来救;长大了看偶像剧,女主角的终极目标还是恋爱结婚。这些故事看似浪漫,其实都在悄悄告诉我们:女生的价值,是由他人定义的,而不是自己争取的。这种叙事方式,真得改一改了。
我们这一代人啊,不能再做性别刻板印象的搬运工了。你可以是热血的女程序员,也可以是温柔的男舞者;你可以是全职妈妈,也可以是事业狂魔;你可以选择做任何你愿意的样子,只要那是你自己选的,不是被逼出来的。真正的自由,是“我可以”,而不是“我应该”。
而改变的第一步,往往就是从说“不”开始。不接受那些看似“好意”的性别暗示,不默认那些传统“角色分工”,不容忍那些玩笑背后的恶意。你可以柔和,但不软弱;可以温顺,但不顺从。因为你是完整的人,不是别人设定好的剧本角色。
未来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更平等的世界一定会更好看。想象一下,每个人都能自在地做自己,不用被性别框死,不用活在别人的定义里,那该有多自由、多潇洒啊。到那个时候,性别歧视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像是老掉牙的陈词滥调,别人一提,你只会笑着说一句:
“哎哟你别笑,那玩意儿现在已经很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