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冷漠,只是太累了:致那些悄悄患上情感淡漠症的人

有时候,你会不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地高兴过了?不是那种刷到搞笑视频嘴角翘一翘的假笑,而是那种从心底涌出来的、纯粹的、像小时候拿到心仪玩具那样的开心。

你也许还记得,曾经的你很爱哭,很容易感动。听到一首老歌就能想起一段青春,看到电影里的人抱头痛哭,眼泪就不争气地滑下脸颊。可是现在,一切都好像变了。你看了三遍《你好,李焕英》,别人哭得稀里哗啦,你却只觉得“还行吧”。你收到朋友的表白信息,内心平静得像在浏览新闻。甚至连亲人离世,脑海里第一反应竟然是“我该请几天假”。

不是你无情,也不是你变坏了。你只是,慢慢地,悄无声息地,得了一种叫“情感淡漠症”的东西。

它没那么可怕,也不是精神病,但它像一只看不见的小兽,悄悄咬掉了你对生活的热情和感知力。你还活着,还在笑、在说话、在工作、在交际,可你的内心,像一潭死水,连风吹过都不再泛起涟漪。

你可能会说:“我只是长大了,不那么容易玻璃心了。”听起来挺成熟的对吧?可成熟真的意味着麻木吗?我们是不是在努力成为一个“理智大人”的过程中,把那些本该属于人类的情绪,锁进了一个叫“以后再说”的抽屉?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太容易患上情感淡漠症了。

每天醒来,手机一响,先是几十条工作消息扑面而来。地铁上人挤人,空气里漂浮着疲惫和咖啡味。公司里灯光惨白,上司的表情比打印机还冷。下班已经是晚上八点,回到家只想瘫在沙发上点个外卖,刷着短视频,一边笑一边心里空空荡荡。

你不是真的快乐,你只是太累了。累到没有力气生气,懒得开心,不想解释,也不想哭。你在情绪的世界里搭了一座桥,把自己隔在了对岸。你看着别人在桥这边哭哭笑笑,只有你一个人,站在那边,像个旁观者。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情绪是奢侈品。太贵了,付不起。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稳定”和“成熟”,结果却不知不觉,把那些鲜活的情绪都封印了。不是不想哭,是怕哭了没人哄;不是不想爱,是怕爱了太累;不是不想走心,是怕走心之后伤得更深。

你试过打开朋友圈,看到别人发了条“今天好开心”的动态,你点了个赞,然后迅速滑过。你甚至连一句“真好”都懒得打。你不是嫉妒,你只是感觉不到“开心”这件事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可能是一次失败的恋爱,可能是一段无法逃脱的工作,可能是一次对生活彻底失望的崩溃。也可能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日子太长,疲惫像水一样,一点点漫进你的身体,最后连情绪都泡软了。

有时候你会想,是不是我真的出了问题。别人都还会兴奋、会激动、会痛哭流涕,为什么只有我,像块石头一样?其实你没病,只是你太努力了,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正常”。

你知道最可怕的不是大哭大笑,而是你连哭的欲望都没了。你知道最危险的不是孤独,而是你习惯了孤独。你知道最难治的不是伤口,而是你连“痛”都感觉不到了。

情感淡漠症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它是日积月累的自我麻痹,是一次次咽下委屈后的自我催眠。它不会让你立刻崩溃,它只会让你慢慢地,不再期待什么,也不再害怕什么。你变得“无所谓”,可你心里明白,这种“无所谓”,其实比痛苦还要难熬。

也许我们都在假装坚强,假装洒脱,假装“我没事”。可夜深人静时,你是不是也会想,如果有人拍了拍我肩膀,问我一句“你最近还好吗”,那该多好。

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有一点点情感淡漠,不要自责,更不要恐慌。你只是太久没有被理解了,太久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情绪了。你可以试着去感受风吹过脸颊的凉意,试着去认真听一首歌,不带目的地翻看小时候的照片,或者哪怕只是静静地发呆五分钟,也好。

你得允许自己偶尔脆弱,允许自己不冷静,允许自己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慢一点,软一点,真一点。

最重要的是,别再把“我没事”当作口头禅了。你可以不坚强,可以不懂事,可以不成熟,那些情绪,都是你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最宝贵的部分。

别把自己活成一台机器。我们不是为了效率而存在的零件,我们是有眼泪、有笑声、有梦、有疼痛的人。

别让情感淡漠,变成你对世界的默认回复。这个世界,其实还值得你热泪盈眶。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