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六下午,小区操场上那个因为踢球失误而大哭的小男孩吗?他的哭声引来了不少人的注目,而他的妈妈则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幕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句名言:”教育不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是啊,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感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呢?
我们要认识到,挫折感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剂”。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说过:”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操作环境来建构知识。”换句话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其实正在主动探索这个世界,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儿童在3-6岁的”主动对内疚”阶段,以及6-12岁的”勤奋对自卑”阶段,都需要通过克服挫折来建立自信和能力感。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保护孩子,而是要给他们适当的挫折体验。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韧性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她认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能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的韧性思维。比如,当孩子因为拼图太难而想放弃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拼图确实很有挑战性,但我相信只要你坚持尝试,一定能完成它。你看,这些边角的部分已经拼好了,剩下的就更容易了。”通过这样的鼓励,我们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也传达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一重要信息。
第二,要教会孩子情绪管理的技巧。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布雷克特的研究表明,情商高的孩子更能从容地面对挫折。我们可以教孩子使用”情绪温度计”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时,我们可以引导他用数字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如果0分表示非常难过,10分表示非常开心,你现在的心情是几分?”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也为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第三,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我们可以教孩子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来提升自我效能感。比如,当孩子在学习新技能时遇到困难,我们可以鼓励他说:”虽然现在还做不好,但只要我继续练习,一定会进步的。”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面对挫折的信心。
第四,要为孩子创造适度挑战的环境。
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应该在他们当前能力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进行。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设置一些稍有难度但又不至于太过困难的任务。例如,如果孩子对烹饪感兴趣,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沙拉制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菜肴。这样,孩子在克服小困难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去年,我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小明(化名)因为在校运动会上跑步摔倒而备受打击。小明回家后情绪低落,甚至不愿意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面对这种情况,小明的父母没有一味地安慰或责备,而是采取了以下策略:首先,他们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倾听他的感受,并表示理解他的失落。然后,他们帮助小明分析摔倒的原因,并一起制定了改进计划,包括每天坚持跑步练习,注意跑步姿势等。除此之外,他们还邀请小明观看了一些著名运动员克服挫折的视频,让他明白失败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小明不仅重拾了对运动的热爱,还在学校的长跑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面对挫折时,挫折不仅不会成为阻碍,反而会成为促进成长的催化剂。
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帮助我们的孩子在挫折中成长,让他们像向日葵一样,在风雨中依然昂首挺立,勇敢地追逐阳光。正如美国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说:”困难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被征服。”让我们相信,经过挫折洗礼的孩子,终将成长为更加坚强、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