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三十出头,长得挺顺眼,工作也不错,就是人有点“消失型”。你可能认识这样的人,说好了一起聚餐,临近的时候突然发来一条信息:“今天有点不舒服,下次吧。”好,没关系,下次再叫。可下一次他可能又“刚好”有事了。你会开始怀疑,是不是哪里惹到他了?但他从不发脾气,也没说你不好,就是悄无声息地把自己从一切热闹中抽离。
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不合群,而是典型的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听起来像个心理学术语,其实我们生活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喜欢冲突,不擅长表达情绪,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说白了,他们不是不需要爱,而是太怕爱给他们带来的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约会对象突然冷淡,你以为是你做错了什么,可对方什么都不说,只是慢慢地淡出你的生活。你去追问,对方只是说:“不是你的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你听着这句话,又气又心疼。对,是他的问题,但问题就这么把你推走了。
逃避型人格的人,从小可能就学会了“别给别人添麻烦”。他们在情绪上特别节俭,哪怕心里翻江倒海,表面也一副“我没事”的样子。他们害怕依赖,害怕被看穿,更害怕失控。他们宁愿一个人扛着痛苦,也不愿把自己的不安展现给别人看。
他们不是冷漠,只是太敏感了。他们不是不在意你,只是太害怕失去你。于是,他们选择不靠近,不亲近,干脆把自己藏起来。这样,至少不会被伤到。
这种性格的人,常常很有魅力。他们温和、有分寸,不会咄咄逼人,也不会情绪泛滥。他们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其实内心孤独得要命。
有个女孩跟我说,她谈过一个逃避型的男友。刚开始的时候,他体贴、温柔,像个完美恋人。但一旦关系开始深入,他就开始退缩。她说:“我能感觉到他是喜欢我的,可是他不敢靠近我。”她一次次试图走近他,他却像只刺猬一样,把刺全竖起来。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为了自保。
这个世界对“逃避”这两个字太苛刻了。我们总说要勇敢,要表达,要主动争取。可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坦然地面对关系的起伏。有些人,他们的心早就在某次童年回忆里被轻轻划了一刀,从此他们就学会了躲。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人还能谈恋爱吗?还能交朋友吗?当然可以,只是他们的方式可能更慢一些,更含蓄一些。他们需要时间来确认你不会突然不见,不会因为他们的小情绪就嫌弃他们。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来慢慢卸下盔甲。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逼迫。他不是不想靠近你,只是还没学会怎么靠近。他可能连自己都不太了解,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懂得怎么爱别人?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我想说:你并不怪,也不坏。你只是太早学会了保护自己。你可以慢慢来,不用强迫自己变得“合群”,但也别一直把自己关在门外。你值得被爱,值得被看见,也值得拥有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那种让你感到窒息的亲密,而是那种让你可以松一口气的亲密。
也许你曾被人误解,觉得你高冷、不近人情。其实你只是用沉默抵御混乱。你不是不痛,只是不说。你不是不想靠近,只是不知道怎么靠近。
我们都在学着怎么去爱,去接受爱。逃避型人格并不是不可救药,它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你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渴望连接的,那你已经在路上了。
这个世界不缺勇敢的人,缺的是能温柔地等待那些还在学着变勇敢的人。有些人只是需要一点时间,一点耐心,一点点被相信的勇气。
希望你遇见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慢热而离开;希望你想靠近的人,也愿意等你一点点地走近。
这个世界已经够吵了,我们都在试着不打扰彼此地生活。但爱,不该是打扰,而是允许彼此真实地存在。
你不是不合群,只是你太怕被伤了心。而我只想告诉你,这样的你,也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