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想打人?——一场和暴力倾向的对视

有时候,我真想一拳把人打飞。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就像在公交车上被人插队,或者凌晨三点邻居还在唱K,唱的还是走调的《爱情买卖》。你忍着,强行微笑,假装自己是个文明人,但内心的小怪兽已经翻了十几个后空翻。

说实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生的暴徒。我们只是有些情绪太久没安抚,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狗,哪天门没锁好,就冲出来咬人。暴力并不总是拳打脚踢,它有时候是眼神,是语气,是你在心里默默诅咒对方掉进井里还找不到井盖的那种狠劲。

小时候看动画片,坏人总是很明显:浓眉大眼、嘴角上翘、笑容露出尖牙。可长大了才知道,现实中的“坏”是隐形的,它可能穿着西装,坐在你对面,一边微笑一边用话把你噎到想哭。我们都在社会这场闷骚的角斗场里,身披道德的盔甲,拿着“克制”当武器,互相试探着,谁先爆炸。

当然,暴力倾向不是借口,更不是美德,它是心里的警报器,提醒你:你快撑不住了。你在办公室里被老板无理批评,在恋爱关系里被冷暴力,在生活中被现实锤得喘不过气,你不敢喊,不敢闹,怕被贴上“情绪不稳定”的标签。于是你开始练习微笑,练习吞咽委屈,练习不动声色地崩溃。

可情绪不是垃圾,不能一股脑压进心底的垃圾桶里,指望它自己分解。它会发酵,会爆炸。你开始对猫发火,对朋友不耐烦,对爱人冷漠,你开始变得不像你自己。你以为你在成长,其实你在自残。

我有个朋友,平时温温吞吞,说话都像是在小心翼翼地走钢丝。有天他在地铁上被人推了一下,竟然回头把人揪住衣领,冲着对方吼了三分钟。事后他整个人都崩溃了,说自己是不是疯了。我说你不是疯了,你只是太久没有被听见。

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像个高压锅。从小被教导“要有教养”“不能冲动”“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没人教我们怎么排气,怎么释放那些咕嘟咕嘟冒泡的愤怒。于是我们学会了伪装,把愤怒压成笑,把委屈藏进夜深人静的枕头里。

我不是说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不是。真正的强大,是你在想打人的时候,能先把自己拉住,然后找到一个不会伤人的出口。去跑步,去写日记,去唱歌,去找信得过的人说话,哪怕只是大吼一声“我是个废物”,也比在街头扔酒瓶好得多。

人都有暴力倾向,只是程度不同,形式不同。有的人发泄在游戏里,有的人藏在沉默里,有的人藏在幽默里。你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它就像影子,只要有光,就一定跟着你。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世界允许我们偶尔情绪崩溃,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多人偷偷在夜里哭?如果“我快疯了”不是一句笑话,而是一个求救的信号,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他平时挺正常的,怎么突然……”的故事?

暴力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压抑才是。真正可怕的不是你想打人,而是你连想打人的资格都不敢承认。你被教导要善良,要理智,要温柔,却没人告诉你:愤怒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它不是罪,它是信号。

所以,下次当你感到怒火中烧,不要光想着压住它。先深呼吸,然后问问自己,到底是哪里受伤了。你不是怪物,你只是累了。那些你以为的“暴力倾向”,只是你心里那个被忽视太久的自己,在拼命敲门。

别装作没听见。去开门吧。拥抱它,听它说话,带它走出黑暗。或许你会发现,那个你一直害怕的影子,其实并不想伤人,它只是想被理解。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